1981年,Rudie Fuchs於馬德里La Caixa基金會收藏展看到巴賽羅的作品後,旋即以卡賽爾文件展策展人的身分邀請他參加次年的文件展,成為該年展覽中唯一受邀的西班牙藝術家。1981到1982年,巴賽羅連續兩年參加了巴西聖保羅雙年展與卡賽爾文件展,讓他開始在國際藝術世界中展露頭角。1984年, Bruno Bischofberger這位歐洲教父級的藝術經紀人正式簽下當時年方27的藝術家。從1984年開始為他規劃一連串的畫廊個展與世界各地的參展機會。此外,Bischofberger也常利用書籍、圖錄的出版甚或紀錄片的拍攝,讓巴賽羅有機會與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合作;包括由瓜地馬拉文學家雷羅薩(Rodrigo Rey Rosa)撰寫的圖錄文字,以及與盲人作家與藝術家Evgen Bavcar合作的點字圖書等,既讓圖錄能有不同的風貌與質感,也讓藝術家之間的加乘效用發揮至極致。細膩的規劃、跨領域的合作以及頻繁的曝光,讓巴賽羅有了更多被世人認識的機會。在這樣的完整規劃下,Bischofberger為巴賽羅開啟了生涯的第一次高峰。
顏料堆疊的世界(1983-1992)
直至今日為止,巴賽羅的創作生涯約可分為三個時期。其中第一階段主要環繞在1992年以前的油畫平面創作。參考巴賽羅畫作的拍賣記錄,會發現其實他的作品單價並不高,普遍約為美金60至80萬左右,個人最高拍賣記錄則約為美金142萬。即便單價不高,他的作品價格卻是呈持續穩定成長的趨勢,除了2002與2008年兩次著名的金融風暴時呈現下滑的趨勢外。整理巴賽羅作品拍賣價格史上前十大作品(表一),會發現這些作品均為1983至1992年間的創作。換句話說,巴賽羅創作的第一個高峰約為25至35歲這十年間,也正是Bischofberger開始經紀巴賽羅,為其大量安排歐洲各國乃至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地展覽的時候。而作品的成功,也讓巴賽羅有了足夠的資本與勇氣嘗試新的創作,開啟新的階段。
新媒材的使用(1993-2001)
在這一個時期巴賽羅開始大量與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合作,也開始嘗試製作雕塑、陶瓷等原因不慎熟悉的創作方式,甚或結合兩種方法完成作品,例如雕塑與繪畫、陶瓷與繪畫等。此外,他也設計音樂的CD封面、擔任歌劇或舞台劇的舞台與服裝設計。這些經驗讓他不僅設計了舞台,還在2006年與西班牙的表演藝術者一同於亞維農藝術節的舞台表演,並參加巡迴演出。因此,此時的作品拍賣價格雖然不如前期,進入拍場的作品數量也較少,但卻並不影響藝術家作品的評價。當然,此期的作品也大都還處於作品收藏持有的階段,或許解釋了作品進入拍場數量較少的原因。
公眾享有的藝術(2002-)
2001年馬約卡大教堂的公共藝術工程並不是巴賽羅第一次接手公共藝術案,但這卻是巴賽羅當時規模最大、耗時最久的公共藝術案。此次計畫的經費為二百五十萬歐元(約一億五百萬台幣),而巴賽羅總共花費了五年的時間完成作品。2007年,巴賽羅接下第二件大型公共藝術案,即聯合國人權會議廳的天頂壁畫,經費規模則是兩千萬歐元(約九億四千萬台幣),為當時最高價的公共藝術案。而這個記錄在今年二月為昆斯(Jeff Koons)突破。昆斯以一千八百萬英鎊(約九億八千萬台幣)的金額為洛杉磯市立美術館(The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製作大型戶外公共藝術,提名為《火車》(Train)。
從平面到立體,公共藝術讓巴賽羅的作品有了讓更多人欣賞的可能。公共藝術絕非藝術家閒暇之餘的娛樂或兼差,毋寧是讓最多人欣賞到藝術的機會,也是讓藝術家面對最多掌聲與挑戰的回應。教堂與天頂所彰顯的價值不僅在於其神聖的本質,更在於其場所的公眾性。換言之,最早的藝術其實是公共、為大眾而存在的。跳脫了現代主義藝術市場的發展模式,巴賽羅的藝術生涯回歸至文明最初,藝術與大眾的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