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9日

打開珍奇室:世界富豪史林(Carlos Slim Helú)的藝術收藏

原文刊載於《典藏投資》,試刊號26(2009.12),頁118-123。
點選索瑪亞博物館(Museo Soumaya)右排第二格的Visita Virtual就可看到博物館各陳列間的圖片,點選作品可看細節。


一夕致富的故事總有某種吸引力,尤其當他的財富已不僅止於全國首富而是棲身全球頂尖富豪之林時。如果他的興趣除了商業競爭、擴大財富,還包括慈善事業與藝術收藏,那麼他得到的關注與討論又會多上一層。無論是出於羨慕、忌妒、崇拜、批判還是任何其他複雜的情緒,近年持續拿下《富比士》(Forbes)全球前三大富豪,更於2008年開始名列世界十大藝術收藏家的墨西哥電信鉅子卡洛斯.史林.埃魯(Carlos Slim Helú,1940-),即是這麼一位明星焦點人物。

史林的發跡故事早已不是新聞。他最熱於談論的故事就是父親在1910年代由黎巴嫩移民墨西哥後,如何靠自己的天賦、欲望與努力白手起家,以及父親如何從小培養他們兄弟姊妹的理財觀。據史林轉述,父親從小就給每個小孩一本帳簿,每週他會和孩子一同分析每一筆收入與支出的效用,藉此讓他們學習管理、發展自己的資產。即便今日,他身邊依舊留著當年的帳簿。也因為父親的訓練和信任,史林在12歲那年即買進生平第一支股票。雖然父親於來年因故驟逝,這段記憶一直銘刻在史林腦海。25歲那年史林成立自己的第一家公司,主要經營房地產,其後一路跨足建設、機具設備、礦業、零售、飲食與煙草。八○年代墨西哥遭逢金融危機,史林開始收購瀕臨倒閉或破產的煙草、保險、禮品店等。然而真正讓他站上頂峰,卻也是日後最為人詬病的則是1990年以低價購得終於開放民營化的墨西哥電信(Telmex),官商勾結之名不脛而走。十八年後,史林電信集團不僅在墨國佔有絕對領導地位,整個拉丁美洲與美國也都有史林集團的身影,其名下企業甚至佔墨西哥近8%的生產總值(GDP)。然而,也約略是在這十幾年的時間內,史林開始一連串的文化與慈善贊助。其中最為主要的即是成立索瑪亞博物館,該館展示了史林與其家族總共超過64,000件的藝術品收藏。

包羅萬象的百寶箱

史林的收藏總類非常廣泛,從油畫、雕刻、裝飾品、金銀器、服裝等不一而足,時間跨度則從十四世紀到二十世紀。歐洲古典油畫方面,史林收藏了包含了西班牙、法國、義大利、法蘭德斯、日耳曼等學派,較近期的印象派與現代藝術大師則有羅丹(Auguste Rodin)的雕塑與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梵谷(Vicent Van Gogh)、畢卡索(Pablo Picasso)、達利(Salvador Dalí)等人的作品。一般咸認為史林擁有的羅丹作品是法國以外為數最豐的收藏。除了歐洲藝術,前哥倫布時期、新西班牙(Nueva España)時期的墨西哥藝術、十九世紀墨西哥風景人物以及二十世紀前衛藝術家如里維拉(Diego Rivera)、席格洛(David Alfaro Siqueiros)等人的作品都是史林的收藏範圍。換句話說,他的收藏就像他的事業一般,無所不包。事實上,以他所擁有的資產而言,也的確可以放寬心地購買藝術品。而這也反映了某一種收藏的常態:只要有興趣,即納入收藏。就像十六世紀中期因著大航海時代而迅速累積財富與名聲的富豪權貴們,將從海洋流經之處的奇珍異寶放進個人珍愛的珍奇櫃/室(Wunderkammern; Cabinets of curiosities)一般。而富豪權貴的珍奇室不僅是財富、權力、品味的象徵,也是新富階級得以晉身上流社會的有利媒介。當然諸如耶穌會教士契爾學(Atanasio Kircher,1602-1680)所主導的珍奇室則以地理、自然、人文等學術研究為要務,威廉大公(Archduke Leopold Wilhelm of Austria,1614-1662)的藝術收藏則是當時相當著名,少數專精於藝術品的珍奇室。而成立於1677年,有世界第一座大學博物館之稱的牛津大學艾希莫林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y),其第一筆收藏即來自艾希莫林(Elias Ashmole,1617-1692)的珍奇室。這些早期藝術贊助收藏者的珍奇室促進了後世自然與人文科學的研究,也開啟了國家博物館興建與分類管理專業的需求。

私有到公有:收藏文化公共財的博物館

十八、十九世紀歐美列強的軍備競爭促使原屬個人、家族間能力競賽的文物收藏成為國家間的實力競賽。諸如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1753)、羅浮宮(Louvre,1793)、普拉多美術館(Museo del Prado,1819)、冬宮博物館(Hermitage Museum,1852)以及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1870)等諸多具有公眾、現代意識的博物館皆在此時陸續開幕。無論這些博物館的目的是展現既有(或昔有)國威,甚至鞏固國家意識形態,博物館的象徵意義與文化公共財的概念均在此時逐步建立。極具文化認同與促進地方產業發展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1931)也在二十世紀上半葉開幕。而像石油大亨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1839-1937)等企業家願意對各類科學、教育、藝術等領域挹注資金,除了他們個人樂意將所得回饋給大眾,博物館與文化藝術贊助等慈善事業所象徵的服務、回饋形象也大大舒緩了輿論對企業家的批判與指摘。這也是何以時至今日,石油與煙草公司仍是歐美贊助藝術與慈善事業比例最高的公司類別。各國政府有意識地以節稅為誘因,也鼓勵了企業贊助文化產業。然而博物館倚仗國家無條件供養的時代在二十世紀中後,尤其是近年有了巨大的轉變。各博物館的擴建工程中,都可見販售面積增加、商品陳設方式轉變的趨勢。全球古根漢(Guggenheim)所標誌的文化產業可能,或許同時也給了後續收藏家與企業家不同的思考方向。

公有回歸私有:對公眾開放的私人文化企業

史林家族的索瑪雅博物館成立於1994年。該館以史林的妻子命名,五年後愛妻不幸去世,索瑪雅博物館更成為史林對亡妻的永恆紀念。史林曾表示:「索瑪雅非常熱愛藝術,儘管這些都是我的收藏,但我從她身上學到許多。」然而,在索瑪雅博物館成立前,史林個人,乃至博物館界陸續發生了數起引人關注的特殊事件。

史林自從在1990年以低價購進墨西哥電信後,輿論對他的質疑與批判就未曾停歇過。事實上,當一國8%的生產總值掌握在某一企業手上時,確實在某方面說明了墨國經濟體制的不健全以及機會不均等。倘若比爾.蓋茲掌握全美8%的生產總值,他的資產將超過一兆美元,約是《富比士》估計資產值的二十倍(以2008年計算)。而在此之前的1988年則發生了另一件事,也就是全世界最有膽識也最受爭議的古根漢執行長克倫斯(Thomas Krens)發下豪語,提出全球古根漢擴張計畫。畢爾包古根漢也在克倫斯領導下於1997年開幕。另一方面,不同於古根漢的備受爭議,同樣也是私人美術館,1992年於馬德里開幕的提森美術館(Museo del Thyssen-Bornemisza)則因提森男爵(Baron Hans Heinrich Thyssen-Bornemisza,1921-2002)將當時可謂最優質的私人珍藏幾近贈與西班牙人民而始終享有美名。提森家族四代以來均是歐洲著名的藝術收藏家。1993年在其第五任妻子,也是前西班牙小姐卡門.提森(Carmen Thyssen-Bornemisza,1943-)的推波助瀾下,提森男爵將其名下近千件,市值超過十億美金的收藏以三億五千萬美金售與西班牙政府。即便美術館實際是由卡門.提森掌管的基金會負責營運,塔森美術館將永遠不得販售這些作品。2004年卡門.提森也將名下收藏或捐贈或永久借予提森美術館公開展示。或許九○年代初,史林在面對龐大輿論與企業依舊需要擴張的狀況下,選擇仿效其他企業家,以慈善事業緩和外界的不滿。配合既有收藏嗜好,古根漢與提森美術館接連的動作則可能啟發了史林建立博物館的想法。

美術館贊助所象徵的公益形象或節稅目的往往吸引某些企業家參與。但是近二十年來,博物館逐漸必須自立更生,脫離永久、公立、非營利性質。而畢爾包古根漢或各類藝術雙年展因配合城市整體規劃而帶動地方產業發展,則讓許多城市有以文化發展地方的想像。原先甚為沈寂的索瑪亞博物館在2006年與美國著名的史密桑尼博物館拉丁中心(Smithsonian Latino Center)第一次合作後,於去年簽訂雙邊合作條約,允諾在拉丁美洲與美籍拉丁裔文化藝術方面展開巡迴展覽、年輕藝術家培訓、研究獎學金、雙語教育資源合作與虛擬博物館等計畫,兩個博物館也將在2010年共同慶祝墨西哥與拉丁美洲獨立二百週年紀念。而同樣將在2010年開幕的新索瑪亞博物館則選擇座落於墨西哥市市郊,並且將開始展示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或許透過能見度與影響力逐漸提高的索瑪亞博物館,將為史林家族開闢新的文化事業。而這大概也是何以今日世界十大藝術收藏家中,有超過半數的人已有或即將擁有私人美術館。這樣的發展可能令某些人感到不快,但當企業家能將個人私欲(無論是金錢或名聲)與大眾利益(產業、地方發展)儘量結合時,或許仍是美事一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